孝經 第十五章 諫諍章
- 2015-07-21 15:42:00
- 徐鑫鑫 原創
- 11515
播放器加載中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該怎樣辦?所以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雖然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言,勇于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于錯誤,而美好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義了。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子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即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于不義,怎么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并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關注智慧山微信公眾號(zhihuishan2013)后,在公眾號里回復以下關鍵字,即可得到相應資源!
公開課、作文、復習、試卷、知識點、活動、拼音、字母、鐘表、看圖寫話、故事、雙語故事、成語、常識、APP、語文、數學、英語、百家姓、三字經、唐詩三百首、自助查詢、超級口算
- 兒童故事
- 教育資源
- 小學語文
- 小學英語
- 小學數學
- 資源下載
- 專家講座
- 智慧山微課
- 少兒英語
- 專項復習
- 各科教材
- 課外讀物
- 育兒博客
- 書籍推薦
- 胎教音樂
- 經典兒歌
- Scratch編程
- 一年級新生
- 飲食健康
- 學齡前
- 兒童電影
- 成長故事
- 學習寶典
- 幼小銜接
- 古詩文
- 影視動畫
- 科學小實驗
- 精選課程
- 書法比賽專用
- 首頁課程介紹
- 小學指南
- 智慧山活動
- 說明
- 家庭教育
- 曬飯—一早一晚
- 兒童編程
- 編程網站
- 智慧山圖書館
- 小升初
- 英語學習
- 智慧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