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淑敏
兒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習慣性地摸摸他的頭。他猛地一偏腦袋,表示不喜歡被愛撫。但我已在這一瞬的觸摸中,知道他在發燒。
“你病了。”我說。“ 噢,這感覺就是病了?我還以為我是睡覺少了呢。媽媽,我該吃點什么藥?”他問。
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連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剛想到家里專儲藥品的柜里找體溫表,突然怔住。因為我當過許多年的醫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幾乎沒有去過醫院。
“你都這么大了,你得學會生病。”我說。“ 生病還得學嗎?我這不是已經病了嗎?”他大吃一驚。“我的意思是你必須學會生病以后怎么辦。”我說。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該怎么辦——找你。”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電話找你。”“假如……你終于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許這樣逼問一個生病的孩子是一種殘忍,但我知道總有一天他必須獨立面對疾病。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生病。
“假如你最終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著。你們早晚反正會回家。”兒子說。“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鐘是一分鐘。得了病以后最應該做的事是上醫院。”“媽媽,你的意思是讓我今天獨自去醫院看病?”他說。雖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聰敏。“正是。”我咬著牙說,生怕自己會改變主意。“那好吧……”他扶著腦門說,不知是虛弱還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醫院。先掛號,記住,要買一個本……”我說。“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歷本。然后到內科,先到分號臺,護士讓你到幾號診室你就到幾號,坐在門口等。查體溫的時候不要把人家的體溫表打碎。叫你化驗你就到化驗室去,要先劃價,后交費。等化驗結果的時候,要豎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沒聽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著。“媽媽,你不要說了。”兒子沙啞著嗓子說。
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滾燙的手說:“ 媽媽這就領著你上醫院。”他掙開來,說:“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說我要去找一支筆,把你說的這個過程記下來,我好照著辦。”
兒子搖搖晃晃地走了。從他剛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在孩子有病的時候,不但不幫助他,還給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鍛煉他,也該領著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點點,讓他先有個印象,以后再按圖索驥。雖說很可能留不下記憶的痕跡,但來日方長,又何必在意這病中的分分秒秒?
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我雖然知道醫院是一個緩慢的地方,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
雖然我幾乎可以毫無疑義地判定兒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尋找什么適宜做看病鍛煉的病種,這是最好的選擇,但我還是深深地譴責自己。假如事情重來一遍,我再也不教他獨自去看病。萬一他以后遇到獨自生病的時候,一切再說吧。我只要這一刻他在我身邊!
終于,走廊上響起了熟悉的腳步,只是較平日有些拖沓。我開了門,倚在門上。
“我已經學會了看病。打了退燒針,現在我已經好多了。這真是件挺麻煩的事。不過,也沒有什么。”兒子驕傲地宣布,又補充說,“你讓我記的那張紙,有的地方順序不對。”
我看著他,勇氣又漸漸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將要不斷地磨煉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煉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包括生病在內的許多苦難。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么準確,但聊勝于無。
關注智慧山微信公眾號(zhihuishan2013)后,在公眾號里回復以下關鍵字,即可得到相應資源!
公開課、作文、復習、試卷、知識點、活動、拼音、字母、鐘表、看圖寫話、故事、雙語故事、成語、常識、APP、語文、數學、英語、百家姓、三字經、唐詩三百首、自助查詢、超級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