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的財商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 2015-04-17 09:35:00
- 奧特曼的小怪授 轉貼
- 4641
不少父母有著相同的煩惱:一方面,為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辛勤工作、省吃儉用,想方設法地掙錢、攢錢;另一方面,卻又為孩子花錢無度感到無可奈何,孩子花錢的速度幾乎趕上了父母掙錢的速度。結果是,孩子們的生活質量上去了,而家長的生活質量、家庭的理財水平卻下來了。這就像是一個水池同時開了入水口和出水口,當要用水時,蓄水量少得可憐,根本不夠用。
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經濟困境。這更提醒我們,兒童時期的理財教育有多么重要。早教育,早進行系統性的理財教育,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在東、西方社會,碩士、博士者打工,中專生、高中生當老板的現象已司空見慣。論智商(IQ),碩士博士肯定在高中生之上;論情商(EQ)和財商(FQ),那就難以比較。不過,能當老板的高中生,其情商和財商肯定比打工的碩士和博士要高,這一點不難理解。
因此,一個人IQ不足,可以用EQ、FQ來彌補;EQ不足,還可以用FQ彌補;但是,FQ不足,IQ和EQ再高也難以彌補其不足。
財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財商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認識金錢的能力;二是駕馭金錢的能力。財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的其他智慧和能力密切相關的。財商可以通過后天的專門訓練和學習而獲得。
IQ 主要依靠學習,先獲得間接經驗和知識,積累一些知識,提高智力能力。EQ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但是,FQ的形成,則主要依靠實際操作和總結,一個人的FQ主要是依靠教育和磨煉而獲得的。據說猶太人財商教育特別強調培養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謂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這一點被許多人看成是猶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猶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
財商教育要從3歲開始,孩子6歲前要學會儲蓄。財商是一個新概念,是一個人認識金錢、管理金錢的能力。在財富日益增多的今天,人的成功已與財商(FQ)密不可分,因為有一個公式:
成功=(智商+情商)×財商。
據悉,從小開始財商教育在國外已是共識。法國孩子三四歲即開始“家庭理財課程”;日本孩子在課余時間都要到校外參加勞動賺錢,堅持“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美國孩子則從三歲就開始財商教育。
財商教育專家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家長仍然處于重視提高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階段,財商教育仍是空白。目前中國的財商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即使父母們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也很難找到系統化、專業化的財商教育指導服務。
實際上,大人們也從自身的人生經歷上做出反省:無論如何強調金錢不是萬能的,財務決定都無法避免地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每天的超市購買到汽車加油、再到選擇大學、職業規劃等,一切都離不開聰明而理智的財務選擇,而很多人在這方面的能力缺失已經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被動與狹隘,可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這樣一本亂賬的人生。
于是,一個新問題出現了:什么時候是讓孩子接受財商教育的最佳時機?
財務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Security)是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下屬的專門研究財務安全和幫助人們構建財務能力的機構。2014年6月底,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6歲到12歲之間的兒童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力會突飛猛進,到大約12歲時就會“基本成熟”,所以,6至12歲,正是兒童掌握財務基本概念的最佳時間。
現在,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會將兒童學走路、學認字的時期,看作他們的認知敏感期,并努力為他們創造機會學習相應的能力,但財務學習的敏感期,卻是為大多數家長所忽視的。不僅如此,一些傳統保守的家長還會有意無意地選擇推遲教育的方式,比如通過各種方式減少孩子接觸金錢,或者轉移他們對金錢的注意力;還有一些家長則寄希望通過盡量滿足的方式,即孩子要多少給多少,來解決教育方法上的不足,認為孩子在財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自然會在將來的學校課堂中完善……
這樣不僅和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不相適應,也和現代孩子的成長環境格格不入了,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也就可能出現越來越多因攀比帶來的揮霍案例或極端的自卑心理。
根據財務安全研究中心的調查,當孩子對經濟問題的理解突飛猛進的時候,抽象的教育會錯失最佳的學習時機,而遲到的補課總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挽回——只有當關于金錢的教育和孩子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才會令他們獨立思考、印象深刻。
根據美國信貸咨詢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的金錢觀都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父母是孩子財商教育最好的老師。美國商業巨子洛克菲勒認為,學會理財是孩子以后創造財富的基礎,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良好的財商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技巧和本領,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起著表率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被子女所信賴的父母們卻往往犯著這樣一些致命的理財錯誤。
一、 不談錢
理財顧問表示,一個最大的理財錯誤就是父母們對錢的話題退避三舍。每次外出,父母可能會反復叮囑孩子過馬路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但就是從來不和他們談錢的話題。在很多家庭,父母不向子女解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不告訴他們錢到底有什么用。有些家長甚至告訴孩子談錢是一件很粗俗的事。
二、神奇的信用卡
第二大錯誤就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卻從來不告訴他們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張能滿足自己欲望的神奇的卡片。這難保他們長大成人后不濫用信用卡。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們至少應該向孩子解釋一下使用信用卡月底是會產生賬單的。還應該逐步教授子女什么情況下以及為什么使用信用卡是有利可圖的,還應該教他們建立良好的信用。
三、 百依百順
第三大錯誤就是父母對子女的任何需求都來者不拒。他們會滿足子女的所有心愿,即使在違背自己的消費原則或打亂預算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如此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愿望必須瞬間滿足的人。理財顧問建議,如果子女提出的要求不在預算之列,就應該向他們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告訴他們應該量入為出,并且學會為特殊的事情攢錢。
四、在錢的問題上撒謊
有調查發現,有31%的成年人會在錢的問題上對伴侶撒謊。當母親對孩子說:“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或者“不要告訴爸爸”,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在錢的問題上也不必全部誠實。多數人的金錢觀都學自父母,如果子女們在錢的問題上沒有學會誠實,也一定會影響到到他們未來的兩性關系。
五、 言行不一
孩子幾乎事事都在效仿家長,如果做父母的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做了預算卻不執行;教孩子存錢自己卻從來不存;說孩子將來必須上大學卻不肯為其贊學費等,就會使孩子認為預算不重要。因此,父母的行動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六、在玩上面花錢太多
在外出游玩和聚會方面花錢大手大腳的父母無形中會向子女灌輸“消費主義”的理念。如果一個家庭的歡樂都是建立在電影、晚餐、度假和主題公園上的,子女就會將快樂和消費等同起來。因此理財顧問建議,應該舉辦一些不花錢或花錢少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意識到家人共度開心時光比花多少錢更重要。
七、不存錢
不為未來的急需存錢,是子女會效仿另一大理財錯誤。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在子女4歲時就應該教給他們存錢和花錢的道理,并且做到言傳身教。
八、夫妻間因財政緊張狀況發生爭執
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間有關錢的非語言和情緒信號的。關系緊張、吵鬧甚至動手,都會讓他們認為錢是一件不好的東西。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日后會對金錢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因此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對于家庭的財政緊張狀況向子女作出合理清楚的解釋,使他們不會產生誤解,不會對錢產生恐懼。
九、 在子女零花錢問題上不立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很寬松,無條件,要就給。如此一來,子女就會認為零花錢的權力全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很多父母在零花錢問題上根本不立規矩,對于子女在午飯、服裝和娛樂方面的花銷從來沒有規定。
十、金錢的性別分工
很多父母由于沒向子女解釋家庭分工的問題,無形中使其產生了金錢性別分工的錯誤理念。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母親主要負責花錢,父親負責掙錢,就會讓子女認為這就是家庭應有的模式。理財顧問建議父母應該向子女解釋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性別分工,子女就不會產生女子不如男的觀念了。
文章摘自網絡
關注智慧山微信公眾號(zhihuishan2013)后,在公眾號里回復以下關鍵字,即可得到相應資源!
公開課、作文、復習、試卷、知識點、活動、拼音、字母、鐘表、看圖寫話、故事、雙語故事、成語、常識、APP、語文、數學、英語、百家姓、三字經、唐詩三百首、自助查詢、超級口算
- 兒童故事
- 教育資源
- 小學語文
- 小學英語
- 小學數學
- 資源下載
- 專家講座
- 智慧山微課
- 少兒英語
- 專項復習
- 各科教材
- 課外讀物
- 育兒博客
- 書籍推薦
- 胎教音樂
- 經典兒歌
- Scratch編程
- 一年級新生
- 飲食健康
- 學齡前
- 兒童電影
- 成長故事
- 學習寶典
- 幼小銜接
- 古詩文
- 影視動畫
- 科學小實驗
- 精選課程
- 書法比賽專用
- 首頁課程介紹
- 小學指南
- 智慧山活動
- 說明
- 家庭教育
- 曬飯—一早一晚
- 兒童編程
- 編程網站
- 智慧山圖書館
- 小升初
- 英語學習
- 智慧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