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歸納——第一單元
- 2015-09-02 13:02:00
- 紀麗平 原創
- 15354
第一單元 生活中的大數
單元知識圖
具體內容 |
知識盤點 |
方法點睛 |
生活中的大數 |
認識萬以內的數 |
1、萬以內數的讀寫:讀數和寫數都要從高位起。讀數時,中間有一個零或連續有兩個零,都只讀一個零,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寫數時,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占位。 2、萬以內數的組成:千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千,百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百,十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十,個位上是幾就表示幾個一。 |
認識一萬 |
10個一千是一萬。 一萬寫作:10000或1萬 |
|
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
可以先比較它們的位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如果位數相同,就比較最高位(千位)上的數字,千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千位上的數字相同,再比較百位上的數字,百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依次類推。 |
|
近似數 |
一個數與準確數相近(比準確數略多或略少),這個數稱為近似數 |
|
估算 |
1、加法的估算:先把兩個加數看成與準確數接近的近似數,再進行計算 2、減法的估算:先把被減數和減數看成與準確數接近的近似數,再進行計算 |
一、認識萬以內的數
目標導學
1、結合商品標價,經歷認識萬以內的數的過程。
2、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會用萬以內的數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3、用萬以內的數描述某些事物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數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1、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
2、萬以內數的組成
知識點——萬以內數的認識、讀法及組成
萬位 |
千位 |
百位 |
十位 |
個位 |
|
2 |
1 |
6 |
5 |
|
4 |
0 |
8 |
0 |
明確上面各數讀法:
2165:千位上是2,讀作二千;百位上是1,讀作一百;十位上是6,讀作六十;個位上是5,讀作五。
4080:千位上是4,讀作四千;百位上是0,讀作零;十位上是8,讀作八十;個位上是0,不讀。
讀數:
2165讀作:二千一百六十五
4080讀作:四千零八十
二、認識一萬
目標導學
1、結合現實素材和多種教學活動,經歷認識并感受一萬的過程。
2、知道十個一千是一萬,能認、讀、寫一萬。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感受一萬的實際意義,培養初步的數感。
重點難點
1、認識計數單位萬,知道十個一千是一萬。
2、感受一萬的大小。
三、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目標導學
1、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可以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2、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的只是自主學習,培養自學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掌握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2、可以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三、近似數
目標導學
1、經歷認識近似數和選擇合適的近似數描述事物的過程。
2、會用合適的近似數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據給出的近似數,選擇合適的準確數。
3、了解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1、認識近似數,會用合適的近似數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
2、能根據給出的近似數,選擇合適的準確數
知識點——認識近似數
例:我國已發現的鳥類有1300余種
我國的觀賞花卉有2230多種
四、估算
目標導學
1、結合購買電器問題,經歷萬以內數的加、減法估算過程。
2、會進行加、減法的估算,初步學會用語言描述估算的過程和結果。
3、感受估算在生活中應用,培養估算意識,積累生活經驗。
重點難點
1、掌握加、減法估算方法。
2、能描述估算的過程和結果,并對估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知識點一——加、減法的估算
1、用四舍五入法估算
2、用進一法估算
知識點二——用估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加法的估算:先把兩個加數看成與準確數接近的近似數,再進行計算
2、減法的估算:先把被減數和減數看成與準確數接近的近似數,再進行計算
關注智慧山微信公眾號(zhihuishan2013)后,在公眾號里回復以下關鍵字,即可得到相應資源!
公開課、作文、復習、試卷、知識點、活動、拼音、字母、鐘表、看圖寫話、故事、雙語故事、成語、常識、APP、語文、數學、英語、百家姓、三字經、唐詩三百首、自助查詢、超級口算
- 兒童故事
- 教育資源
- 小學語文
- 小學英語
- 小學數學
- 資源下載
- 專家講座
- 智慧山微課
- 少兒英語
- 專項復習
- 各科教材
- 課外讀物
- 育兒博客
- 書籍推薦
- 胎教音樂
- 經典兒歌
- Scratch編程
- 一年級新生
- 飲食健康
- 學齡前
- 兒童電影
- 成長故事
- 學習寶典
- 幼小銜接
- 古詩文
- 影視動畫
- 科學小實驗
- 精選課程
- 書法比賽專用
- 首頁課程介紹
- 小學指南
- 智慧山活動
- 說明
- 家庭教育
- 曬飯—一早一晚
- 兒童編程
- 編程網站
- 智慧山圖書館
- 小升初
- 英語學習
- 智慧家庭教育